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深耕科学沃土 厚植课程资源

来源:科学通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02 11:3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俗话说得好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课程资源如同教师教学的“米”,没有课程资源,教师将难以组织教学活动,课堂教学便成为无米之炊、无本之木。课程资源是指所有为教师的教和学

俗话说得好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课程资源如同教师教学的“米”,没有课程资源,教师将难以组织教学活动,课堂教学便成为无米之炊、无本之木。课程资源是指所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服务的内容。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科学课程资源就是科学课本,这是一种误区,科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。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开发科学课程资源,丰富科学教学资源库,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,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。下面,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,探讨科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策略。

一、重构科学教材资源

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观是“用教材教”,而不是“讲教材”。教师要科学合理地用好教材,而不是一字不落地教教材,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,创造性地使用教材,在遵循教材主线的同时,又要跳出教材框架的禁锢,适当地对教材进行重构。

重构科学教材是开发教学资源的重要方式。重构教材即对原教材进行筛选并重新组合设计,其目的是使其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,满足教与学的需要,以提高教学的效果。重构教材资源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学生,了解学生知识基础,把握学生认知特征。在此基础上,教师对教材全面通读,精心研读,仔细揣摩,参悟每一章节的地位和作用,基于学生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,使之以新面貌、新内涵呈现在学生面前,成为学生学习的新材料。教师既可以把同一版本教材中的内容重新组合,也可以把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截取整合,从而提高教材的教学价值。例如,苏教版四年级下册“奇妙的声音王国”单元包括了声音的产生、声音的传播、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、不同的声音四个内容,而教科版中“声音”单元的内容更加详细,有七方面内容:听听声音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、声音的变化、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、声音的传播、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、保护我们的听力。笔者在教学时,借鉴教科版教材,将其中部分内容迁移到相关教学中。如在教学“声音的产生”一课时,笔者就把“听声音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”移植过来,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。

二、挖掘地域特色资源

中国地大物博,资源丰富,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域资源,这些都是科学教学巨大的潜在资源库。教师应积极挖掘,善加利用,不断拓宽科学教育教学平台,引领学生参观、考察、实践,从中汲取丰富的科学养分。

地域特色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,可以让科学教学内容更富个性化。笔者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中,充分结合当地实际,积极挖掘特色资源,因地制宜开展科学教学。例如,“校园里的植物”一课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探索的兴趣,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,并能描述植物的形态和特征。笔者带领学生走出学校,到附近的苗木基地参观考察,美丽迷人的环境、种类繁多的植物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,又开阔了学生视野,充实了教学资源,让学生对植物的形态有了充分认识,感受到植物的多样性。有的学生还把苗农赠送的植物带回家,自己动手培植,开展长期观察,记录植物的成长变化过程。在教学“电和磁”时,笔者除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外,还带领学生到科技馆,让学生在观察、操作中探究体验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,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。

三、开发生活科学资源

教育家陶行知认为,生活即教育,社会即学校。科学来自生活且服务于生活,生活和科学情同手足、形影不离。生活给学生真实感、自然感、亲近感,生活科学更能带给学生真情实感,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。

生活中存在丰富的科学教学素材,教师可以将科学教学生活化,创设生活情境,把生活中的事物作为科学研究对象、科学研究主题,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,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科学探究。如在教学“水在加热和冷却后”时,笔者创设了“小明烧水”的生活情境:星期天,小明帮妈妈烧水。当他揭开锅盖后,一滴滴的水珠从锅盖内滴下来,他百思不得其解,“锅盖和锅里的水有一定距离,锅盖上为什么会有水珠呢?”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困惑。学生通过探究,发现是锅里的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,水蒸气遇到冷的锅盖,就在锅盖内凝结成小水珠。当学生经过讨论解开小明和这么多同学的疑惑后,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,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模拟烧水过程,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明晰了水珠的成因。

文章来源:《科学通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kxtbzz.cn/qikandaodu/2021/0202/658.html



上一篇:气候变化下科学与政治的“协商”
下一篇:当艺术遇见科学

科学通报投稿 | 科学通报编辑部| 科学通报版面费 | 科学通报论文发表 | 科学通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科学通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